空气能热泵集中供暖系统热效率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建立与武汉气候适配型火用分析框架,揭示长江流域热泵系统能效低下的本质是温度、湿度、传热的三重耦合损失。在结霜动力学层面,高湿环境诱发临界温度区间(-3~3℃)的霜层加速生长,日均6.3次循环,其热阻非线性增长特性,导致蒸发温度每分钟降低0.4℃,进而触发压缩比升至4.1的恶性循环。该过程受暖湿锋过境强化,损失占比达29%。能效传递层面,四阶火用衰变机制暴露系统结构性缺陷,压缩机湿致过压缩与冷凝器污垢效应耦合造成39%热源火用损;管网保温层含湿引发傅里叶热流逸散,使输配损失达37.3kW;末端辐射不均和湿空气潜热交换造成有效温差超理论最小值120%。并提出通过湿度解耦控制与变水温策略,系统火用效可望提升至5.8%。
关键词
空气源热泵;热力学模型;能效分析
全文:
PDF参考
[1]熊彧可,李程明,纪忠君,等.空气源热泵综述[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21,57(12):172-174.
[2]杨少宇,陆凯君,杜娟,等.空气源热泵特点及其在北方地区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8,(11):76.
[3]雷艳杰,陈奎.空气源热泵集群式布置的采暖系统中冷岛效应的产生机理及控制措施[J].节能与环保.2021,(5):51-54.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