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动力工程中余热回收系统的效能提升与经济评估

刘 熙博, 郭 鑫宇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摘要


余热回收如同一把钥匙,悄然开启了节能减排的大门。在能源需求激增的今天,工业中的余热宛如一座沉
睡的富矿,等待被挖掘利用。以钢铁行业为例,近半的能量以余热形式散失,而化工反应中的余热同样不容小觑。
新型热交换器材料的应用,让传热效率提升了 20%-50%,仿佛为系统注入了强心剂;热泵技术则将低品位余热“提
纯”,赋予其新的价值。某工业园区通过模块化设计,不仅削减了 30%的成本,还显著提升了系统的灵活性。多能互
补策略像一张智能网络,巧妙整合余热与太阳能、风能,增强了能源供给的韧性。尽管中型系统的初始投资达 500万
元,但每年节省 150万元成本,回报周期仅需 3.3年。精细化运营更是确保长期效益稳步攀升。从理念到实践,余热
回收正铺就一条高效可持续的能源之路,其潜力令人瞩目。在这条道路上,技术创新和精细管理犹如双翼,推动着
工业向绿色未来迈进。

关键词


余热回收系统;效能提升;经济评估;动力工程

全文:

PDF


参考


[1]闫敏,李玉忠,马春元.基于机械蒸汽压缩的燃

煤烟气余热及水回收系统 [J].动力工程学报,2018,38

(9):8.

[2]邓胜祥,周孑民.某动力车间冷凝水回收与乏汽

余热利用系统设计及应用 [J].能源工程,2007(5):4.

[3]冯霄,钱立伦,苏长荪.低温余热动力回收系

统换热器节点温差的热经济学优化 [J].动力工程,1986

(04):49-51+70+81-82.

[4]韩俊涛,韩恺,王永真,冶兆年,刘超凡.低碳

分布式综合能源系统的能值,经济和环境优化评价 [J].动

力工程学报,2022,42(11):1089-1098.

[5]张雪梅,秦朝葵,钟英杰,等.燃气发动机热电

联产的余热利用系统设计 [J].煤气与热力,2007(08):

73-75.




DOI: http://dx.doi.org/10.12361/2661-3654-07-01-141901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