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群文阅读中的国民性人格解读与教学设计
摘要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注意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注重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呈现出由感性明悟逐步向理性思辨上升的特征。围绕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思维特征,高中语文教学应引领学生深度理解文本,剖析文本背后折射的思想,联系生活多维思考,从而增强其语言表达的深刻性、丰富性和批判性,增长智慧,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鲁迅先生作为对国民灵魂进行批判和反思的代表,体现了求真思辨的批判思维特质,是培养学生理性精神无法回避的代表性作家。初中语文必修教材精选了鲁迅的9篇文章,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一》选入了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录入了萧红的回忆录——《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节选了鲁迅的《灯下漫笔》。中学教材对鲁迅文章的编排序列体现了由叙事感悟到议论思辨的转变,其中特别突出对国民性的揭示。但多数学生对鲁迅文本的认识还停留在符号化的程度,对国民性的思考还较为粗浅。因此,我以“鲁迅笔下的奴性人格”为议题设计了群文专题阅读教学,以议题为核心,进行多文本的重建和整合,在整合中发展“比较异同”的思维品质,提升思辨阅读的能力。
鲁迅先生作为对国民灵魂进行批判和反思的代表,体现了求真思辨的批判思维特质,是培养学生理性精神无法回避的代表性作家。初中语文必修教材精选了鲁迅的9篇文章,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一》选入了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录入了萧红的回忆录——《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节选了鲁迅的《灯下漫笔》。中学教材对鲁迅文章的编排序列体现了由叙事感悟到议论思辨的转变,其中特别突出对国民性的揭示。但多数学生对鲁迅文本的认识还停留在符号化的程度,对国民性的思考还较为粗浅。因此,我以“鲁迅笔下的奴性人格”为议题设计了群文专题阅读教学,以议题为核心,进行多文本的重建和整合,在整合中发展“比较异同”的思维品质,提升思辨阅读的能力。
关键词
鲁迅作品;群文阅读;国民性人格;批判性思维;深度阅读
全文:
PDF参考
[1]钱理群《鲁迅作品十五讲》
[2]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
[3]《漫与(节选)》
[4]《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5]龙应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