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场域共生理论的社区在家园社协同育人中的支持路径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全文:
PDF参考
[1]韩凤梅.以社区为教育实践基地:家园社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之路[J].学前教育研究,2022(12).
[2]徐文起,冯海英.交叠影响域理论下家园社协同育人的困境与突破[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5,41(01):115-122.
[3]秦春,王红梅.生命共同体视角下生态文明教育的共生场域、伦理蕴涵及生成路径[J].环境教育,2024(05):16-20.
[4]张姝玥,贾琳琳.共生与内生的平衡:教育新生态下人的发展的逻辑回归及场域实现[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1,13(04):21-27.
[5]王梅,程婧.让幼儿心理理论在家园社共育中开花结果[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5(Z1):125.
[6]谢雨怡,石娟,钟国龙.家园社协同培养幼儿体育的路径探究——基于爱普斯坦“交叠影响阈”理论[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5,26(01):102-105.
[7]Epstein J L, Sanders M G, Sheldon S B, et al. 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 your handbook for action[M]. 3rd. Thousand Oaks, CA:Corwin, 2009:17-20.
[8]尤寅灵.交叠影响阈理论视角下家园社协同育人有效策略分析[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5(01):82-84.
[9]胡华娟.探索 实践 再造:“家、园、社”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J].天津教育,2025(02):5-7.
[10]郭红伟.协同育人下家园社共育模式构建的有效策略[J].辽宁教育,2024(22):83-85.
[11]梁金兰.新型“家、园、社”协同育人模式构建与实施策略[J].家长,2024(34):95-97.
[12]张仁甫,孙蔷蔷,杜宝杰.家园社共育结构指标国际比较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24,36(05):118-128.
[13]李晓巍,刘倩倩,郭媛芳.改革开放40年我国幼儿园、家庭、社区协同共育的发展与展望[J].学前教育研究,2019(2).
[14]于冬青,张琼.农村幼儿园社区教育资源利用现状及政策建议[J].现代教育管理,2021(10).
[15]李宜芯,李盛聪,李瑞雪.社区教育促进社区治理:意义、问题及路径[J].职教论坛,2018(3).
[16]任春荣.乡村学校如何推进家校社共育[N].中国教育报,2023-09-03(4).
[17]徐东,彭晶,程轻霞.交叠影响阈理论对我国幼儿园家园社协同育人的经验与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3).
[18]齐彦磊,周洪宇“.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遭遇的困境及其应对[J].中国电化教育,2022(11).
[19]罗秉英.幼儿园与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新课程,2021(52).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