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与塑造:中华美育精神对高职学生理想人格培育的影响研究

袁 炜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摘要


本文聚焦于中华美育精神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其对高职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深远影响。通过深入分析高职学生在心理、认知和情感方面面临的困境,探讨了中华美育精神的丰富内涵及其在高职教育中的实践路径。研究表明,构建“专美融合”的美育体系和多元化的实践平台,能够显著提升高职学生的审美认知、道德情感和创新能力,进而推动其理想人格的全面发展。这一研究不仅为高职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也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关键词


理想人格;中华美育精神;高职学生

全文:

PDF


参考


[1]班杜拉.自我效能:关于控制的思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杜卫.美育论(第二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3]杜卫.美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5.

[4]梅耶尔,萨洛维.情感智力[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5][6]曾繁仁.礼乐教化与中和之美:中华美学精神的继承与发扬[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1-11.

[7]姚文放.被忽略的王国维:对中国美育首倡者的考辨[J].天津社会科学,2021(6):108-111.

[8]聂振斌,著,曾繁仁,编.中国古代美育思想史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1,40.

[9]王一川.中华美育精神的内涵和特质[N].中国艺术报,2018-09-07(03).

[10]蒋孔阳.蒋孔阳美学艺术论集[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256.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