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刺绣融入小学课后服务的策略研究——以云南楚雄X小学为例

文 晓晓
昆明学院

摘要


“双减”政策背景下,增加课后服务的内容、丰富课后服务的形式、提升课后服务的质量成为当前的重中之重。在云南实施课后服务我们可以依托宝贵的本土资源,如:白族扎染技艺、纳西族东巴画、布朗族弹唱等。云南楚雄的彝族刺绣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成为我省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族项目。但就彝族刺绣在校园的普及和开展而言,还是处于低层次的、不发达的状态。笔者通过访谈法和观察法发现云南楚雄的X小学存在的问题包括:缺乏专业的师资、教师教学负担较重;缺乏经费和资源等。对此本文提出了整合校内外资源,促进彝族刺绣融入课后服务、利用彝族刺绣资源,增加经费、因校制宜开展彝族文化等策略,将彝族刺绣融入个性化课后服务,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关键词


课后服务;彝族刺绣;双减

全文:

PDF


参考


[1]周星兆.“双减”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小学课后服务的实施现状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23.

[2]郭圣东.赋能中小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后服务:可为、难为与应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20):8-11.

[3]赵茜,钱阿剑.学校各类课后服务效果如何?——基于育人与公平价值的跨国比较[J].中国远程教育,2023,43(08):42-57.

[4]罗枭,黎佳,侯浩翔.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经费的供给模式研究[J].教育与经济,2022,38(03):60-66.

[5]杨德军,黄晓玲,朱传世等.“双减”背景下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实施现状及发展建议——基于对B市285所学校61326名学校管理者及师生的调查分析[J].中小学管理,2022(07):36-40.

[6]刘小莉.赋能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多维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08):26-29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