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非遗傩戏融入高职美术教育的路径研究
摘要
本研究以赣南黄石中村傩戏为样本,探索智能时代背景下傩戏民俗与高职基础美术教育的深度耦合路径。通过田野调查采集傩戏视觉符号,构建符号学分析框架与数字化数据库,进而从造型解构、材质实验、数字技术融合及产教协同等维度,构建“文化解码-教学转化-创新实践”的教学体系。研究表明,傩戏文化中的视觉符号与仪式美学能为高职美术教育提供独特的文化资源与训练范式,而智能技术的介入则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提供了新可能。
关键词
傩戏民俗;高职美术教育;文化传承;创新能力;跨学科融合
全文:
PDF参考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
[2]李泽厚.美的历程[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3]宁都县文化馆.宁都中村傩戏调查实录[Z].2018.
[4]赵农.中国艺术设计史[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5]孙焘.傩戏面具的造型艺术研究[J].民族艺术,2017(03):132-138.
[6]顾平.数字技术与非遗传承的范式创新[J].美术观察,2020(05):12-15.
[7]张夫也.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化路径研究[J].装饰,2019(02):10-15.
[8]王明涛.傩戏面具艺术在初中美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M].人民美术出版社,2020.
[9]陈晓琳.数字化时代傩戏文化在美术教育中的创新路径[J].艺术教育研究,2023.
[10]张艺帆.傩戏元素在美术教育中的融合研究[J].中国美术教育,2022.
[11]李华.传统文化传承视角下的傩戏与学校美术教育[D].北京师范大学,2021.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