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
摘要
传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侧重问题干预与障碍修复,导致课程吸引力不足、学生参与度有限、积极品质培养效果不显著。引入积极心理学视角,将课程目标转向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与潜能的激发,是提升课程吸引力和实效性的关键路径。课程设计需聚焦优势识别、积极情绪培养、意义感建立与韧性提升,通过体验式、实践性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心理状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从“修复”向“发展”的转型。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
全文:
PDF参考
[1]陈奇.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C]//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2025年高等教育发展论坛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集(上).宁德师范学院,2025:253-254.
[2]石倩.积极心理学融入高职思想政治课程的策略[J].科教导刊,2025,(13):146-148.
[3]曹倩.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多维路径探索[J].山西青年,2025,(07):118-120.
[4]沈晓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优化研究[J].山西青年,2025,(03):90-92.
[5]杨小咪.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J].时代青年,2025,(04):113-115.
[6]李媛,李惠贤,马幸会.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意蕴、契合与路径[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5,(03):66-69.
[7]唐青桃.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体系优化[J].大视野,2024,(06):42-47.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