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相助与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比较分析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传统文化中守望相助与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理念的关联。首先介绍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及其
在现代社会的意义,进而审视西方伊丽莎白济贫法的积极与消极方面。重点阐述孟子“恒产恒心”思想及其与济贫
法在救助理念上的异同,包括对个人责任与国家责任的不同侧重,以及它们与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理念的联系。总结
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助人自助思想为社会工作本土化提供基础,但也存在不足,应推动其与现代社会需求结合,
构建特色社会工作体系。
在现代社会的意义,进而审视西方伊丽莎白济贫法的积极与消极方面。重点阐述孟子“恒产恒心”思想及其与济贫
法在救助理念上的异同,包括对个人责任与国家责任的不同侧重,以及它们与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理念的联系。总结
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助人自助思想为社会工作本土化提供基础,但也存在不足,应推动其与现代社会需求结合,
构建特色社会工作体系。
关键词
传统文化;社会工作;助人自助;伊丽莎白济贫法;孟子思想
全文:
PDF参考
[1]王思斌.中国社会的求—助关系——制度与文
化 的 视 角 [J].社 会 学 研 究,2001,(04):1-10.DOI:
10.19934/j.cnki.shxyj.2001.04.001.
[2]王思斌.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J].浙江学
刊,2001,(02):55-60.DOI:10.16235/j.cnki.33-1005/
c.2001.02.010.
[3]孔凡飞,杨淇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助人思
想对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启示 [J].现代营销(下旬刊),
2024,(10):98-100.DOI:10.19932/j.cnki.22-1256/
F.2024.10.098.
[4]赵霞.传统乡村文化的秩序危机与价值重建 [J].中
国农村观察,2011,(03):80-86.
[5]霍存福.中国传统法文化的文化性状与文化追寻
──情理法的发生、发展及其命运 [J].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1,(03):1-18.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