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城区白话“先”再分析
摘要
“先先”连用句不被梧州城区白话接受的原因,并指出“先1”在因语言接触而前置的过程中还产生了焦点算子“先4”,
进一步分析“先1”的两种语法化路径及其动因和机制。总结认为焦点问题也是语法现象的重要描写角度,而副词易
位这一特殊动因或可为语法化、方言特殊语序及语言接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全文:
PDF参考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
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学语言资讯科学研究
中心编.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M].北京:商务印书
馆,2012.
[2]郑定欧.香港粤语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
社,1997.
[3]邓思颖.言域的句法分析——以粤语“先”为例
[J].语言科学,2012,11(01):9-14.
[4]王红梅.粤语特殊语序研究述评[J].五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01):88-91+95.
[5]刘林.汉语焦点标记词的分类与句法特征[J].语言
研究集刊,2016,(01):107-123+336-337.
[6]郑定欧.粤语“先”分析[C]//第二届国际粤方言
研讨会论文集.1990:189-192.
[7]麦耘.广州话“先”再分析[A].郑定欧.广州话研
究与教学[C].1993.63-73.
[8]蔡建华.广州话动词后的“先”[A].郑定欧.广州
话研究与教学<第二辑>[C].1995.69-72
[9]陆镜光.广州话句末“先”的话语分析[J].暨南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2):41-44.
[10]邓思颖.粤语疑问句末“先”字的句法特点[J].
中国语文,2006,(03):225-232+287-288.
[11]刘丹青.粤语“先”、“添”虚实两用的跨域投射
解释,第十三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香港城市大学,2008.
[12]黄瓒辉.焦点、焦点结构及焦点的性质研究综述
[J].现代外语,2003,(04):428-438.
[13]姜静.葛颇彝语的焦点结构[J].百色学院学报,
2021,34(05):45-49.
[14]邓思颖.粤语句末“住”和框式虚词结构[J].中
国语文,2009,(03):234-240+288.
[15]刘林.句子焦点的选择机制[J].理论界,2013,
(02):177-180.
[16]方梅.汉语对比焦点的句法表现手段[J].中国语
文,1995,(04):279-288.
[17]徐烈炯,刘丹青.话题的结构与功能[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8]刘全利.试从某些副词性状语的位置看语法手段
的制约性[A].语言学和语言教学[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
社,1984.
[19]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
教学与研究,2001,(04):268-275+320.
[20]吴福祥.也谈语法化的机制和动因[J].语文研究,
2021,(02):1-12.
[21]张谊生.试论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J].历史语言
学研究,2016(1):67-82.
[22]王寅,严辰松.语法化的特征、动因和机制——
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法化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
报,2005,(04):1-5+68.
[23]樊中元.副词易位的类型、功能及约束条件[J].
汉语学习,2018,(04):48-59.
[24]邵敬敏.汉语框式结构说略[J].中国语文,2011,
(03):218-227+287.
[25]徐烈炯.焦点的不同概念及其在汉语中的表现形
式[J].现代中国语研究,2001,3(11):10-22.
[26]黄瓒辉.关于汉语中的“自然焦点”和“尾焦
点”[J].中国语文,2024,(02):184-196+255.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