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耕文明的现代转译:从土地伦理到生活美学的范式重构

房 岩强1, 席 国庆2
1、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山东南工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


云南农耕文明在现代化浪潮中完成创造性转译,其核心路径体现为三重范式跃迁。土地伦理维度,哈尼梯田“四素同构”生态智慧与傣族稻鱼共生系统,揭示出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的东方哲学;生活美学维度,白族栽秧会的田埂对歌、佤族藤编粮仓的呼吸结构,彰显农事活动升维为艺术表达的文化基因;范式重构维度,大理稻田音乐会的精神疗愈、古法红糖消费的情感认同,标志着农耕文明通过城乡互哺实现价值重生。这种从生存技艺到美学符号的转型,为技术理性时代提供“诗意栖居”的中国方案。

关键词


云南农耕文明;土地伦理;生活美学;现代转译;城乡互哺;范式重构

全文:

PDF


参考


[1]陈卫洪,刘纯,马志懿.种子选育视角的中华农耕文明发展及对建设种业强国的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2025,(03):18-40.DOI:10.20077/j.cnki.11-1262/f.2025.03.002.

[2]杨瑞,刘晓东,高国金.传承齐鲁农耕文明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传承齐鲁农耕文明,赋能农业强省建设”学术研讨会暨2024年山东省农业历史学会年会综述[J].中国农史,2025,44(01):147-150.

[3]王博杰,何思源,闵庆文,等.守望农耕文明:农户对传统农业系统的价值认知如何影响其传承意愿[J].中国农村经济,2024,(11):125-146.DOI:10.20077/j.cnki.11-1262/f.2024.11.006.

[4]张乐.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4,45(11):190+204.

[5]邹弘毅,华启和.农耕文明发展历程与哲学思想[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4,45(09):235+248.

[6]李军.探析中华农耕文明对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的深邃价值与实践启迪[J].经济纵横,2024,(09):25-32.DOI:10.16528/j.cnki.22-1054/f.202409025.

[7]李心意.文化育人视角下的黄河流域农耕文明发展探索——评《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J].人民黄河,2024,46(08):161.

[8]孙大鹏.农耕文明传承与乡村现代文化建设[J].学习与实践,2024,(07):115-123.DOI:10.19624/j.cnki.cn42-1005/c.2024.07.010.

[9]赵红勋,王佳慧.时空交融知识解码美学表达——文化遗产类纪录片《农耕探文明》叙事创新[J].电视研究,2024,(05):34-37.

[10]崔娟.《农耕探文明》:唱响中华农耕智慧的大地赞歌[J].电视研究,2024,(05):38-40.

[11]隋斌.中华农耕文明:历史演进、思想理念及对建设农业强国的现实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2023,(11):2-17.DOI:10.20077/j.cnki.11-1262/f.2023.11.001.

[12]刘佳.中华农耕文明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3,44(09):123+134.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