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云南省罗平县为例
摘要
云南省罗平县作为典型喀斯特地貌区,长期面临石漠化率高、水土流失严重、农业面源污染突出等生态约束。本研究基于“生态修复—产业融合—机制创新”三维框架,系统解析罗平县生态农业模式的构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发现:在生态修复层面,通过石漠化综合治理累计治理面积21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1993年22.1%提升至47.2%,水库泥沙年淤积量下降98%,推动油菜籽含油量提高2-3个百分点。在产业融合层面,构建“一核一带三区”格局,发展农文旅融合业态。2024年油菜花旅游带动收入54.5亿元,开发特色商品600余种;“乡村CEO+合作社+农户”机制实现户均分红增收5120元。在机制创新层面,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无人机飞防,建立电商服务中心孵化乡村主播120人,带动2000户农户年均增收超5000元。实践表明,该模式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同提升。未来需通过技术集成、产业链延伸及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破解耕地碎片化、加工短板及业态同质化等挑战,为喀斯特地区提供可复制的可持续发展范式。
关键词
生态农业;喀斯特地区;利益联结机制;罗平县
全文:
PDF参考
[1]方小霞.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农业对经济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24,30(19):136-139.
[2]周礼恺.土壤酶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3]甘文秀.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发展价值探析、典型模式及推进方略[J].农业经济,2024,(08):3-6.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