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思维视角下梅山地区传统建筑语言重构——以梅山文化园为例
摘要
本文基于罗西的类型学原型理论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以安化梅山文化园为研究对象,解析传统建筑原型提取方法、符号转译路径及空间再生逻辑。研究表明:梅山建筑通过地形拓扑结构、文化符号转译、生态技术集成三大核心原型,在当代重构中实现“形-意-技”协同创新,为乡村振兴地域性表达提供范式。
关键词
原型思维;语言重构;梅山文化
全文:
PDF参考
[1]李国斌.梅山文化保护“飞虎队”[N].湖南日报,2018-06-22(5).
[2]李几凡,陈翔.建筑类型学的双向发展——建筑类型学思想流变中的保守主义与发展主义[J/OL].中外建筑,2025(4):89-95.
[3]马珂,陈飞虎.梅山地区张五郎木雕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探究[J/OL].装饰,2016(2):118-120.
[4]湖南博物院.亘古的祈愿——梅山文化圈雕塑与信仰展[Z].长沙,2023.
[5]刘瑛.梅山地区传统聚落民间信仰空间研究[J].艺海,2024(6):88-91.
[6]周明炬,向子睿,欧阳国辉.梅山古寨:安化大山里的传统村落及民居的营建智慧[J/OL].中外建筑,2023(6):43-47.
[7]姜敏,陈飞虎.小规模渐进建造的乡野公园——中国梅山文化园建设实录[J].建筑学报,2013(12):33-37.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