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传》《甲乙经》论医缓与医和对中医针灸的影响
摘要
据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记载,医缓、医和为春秋时期秦国在雍城(今陕西凤翔)的医官。医缓为晋景公诊病,以“膏肓”论病位深隐(《左传·成公十年》),此论可能为后世针灸病位深浅刺法奠定基础;医和提出“天有六气”(阴、阳、风、雨、晦、明)致病说(《左传·昭公元年》),将自然与疾病成因关联,突破巫术病因观,为针灸“天人相应”理论提供了思想资源,该学说后经《内经》发展为“六淫”致病理论。二者从病位与病因认知层面贡献了早期医学理论的雏形。然其与《黄帝内经》理论体系间的直接承继关系,尚需更多文献与实证支持。
关键词
《左传》;医缓;医和;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
全文:
PDF参考
[1]左丘明.左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王翰昶.医缓与医和[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14(05):52.
[3]黄帝内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2.
[4]皇甫谧.针灸甲乙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5]李鼎.针灸学释难(增订本)[M].上海: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2012.
[6]张仲景.伤寒杂病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7]李经纬.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3部分:艾灸:GB/T21709.3-201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
[9]卜菲菲,王键,胡建鹏.先秦“和”文化对《黄帝内经》诊疗思想的影响[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3(4):1-4.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