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机器智能”回归“教学主体”: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冷思考

胡 家豪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


随着DeepSeek的横空出世,生成式人工智能概念再一次火热。尽管其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展现出强大的优越性,但也依然在技术更新、伦理规范、风险防范等方面存在不足,进而滋生了教育者对于其是否能够有效赋能教学,助力立德树人的隐忧。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教师权威遭到解构与重构、学生认知产生依赖与依附、师生情感或将稀释与迷失。为有力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对课堂教学带来的冲击,探寻人机协同下教学主体回归的时代路径,包括搭建“教师—AI”双主体协同的教学设计架构,探寻“生成—质疑—重构”螺旋式的课堂实施路径,建构“技术指标—人文反思”双轨型的教学评价体系。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德育;教学主体;风险防范

全文:

PDF


参考


[1]赵磊磊,张黎,章璐,等.中小学教师的人工智能焦虑:现状分析与消解路向[J].现代教育技术,2022,32(03):81-91.

[2]游俊哲.ChatGPT类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科研场景中的应用风险与控制措施[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3,46(06):24-32.

[3]苏慧丽,张敬威.机器的“人化”与人的“机器化”:智能时代教育的主体性危机与破解[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4,36(01):12-20+28.

[4]段俊吉.理解“社恐”:青年交往方式的文化阐释[J].中国青年研究,2023,(05):95-102.

[5]苏慧丽,张敬威.机器的“人化”与人的“机器化”:智能时代教育的主体性危机与破解[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4,36(01):12-20+28.

[6]高潇怡,任佳妮.情境学习视角下小学生科学课堂参与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9节省部级优课视频的Nvivo分析[J].教育科学,2024,40(04):44-52.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