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刹海市》: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融合的传播范例

黄 隆嘉
四川音乐学院

摘要


本研究聚焦刀郎《罗刹海市》,旨在剖析其从蒲松龄原著至音乐作品,再到受众接受的全过程,揭示传统文
化与现代音乐融合下的传播价值及当代艺术传播问题。鉴于歌曲引发广泛关注成为文化现象,探究其传播机制具有
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运用霍尔编码译码理论进行分析,从文学层面发现蒲松龄原著通过文本符号架构和社会镜像
批判,构建了文学本体;音乐层面,刀郎以语言符号“转码”、音乐符号创新组合,实现从文学到音乐的二度编码与
译码转换;受众层面,受营销号影响,在新媒体平台从被动旁观转为主动创作,呈现多元二次译码,深度融入传播。
由此完整展现文化传播循环,彰显传统与现代融合魅力。然而,当代艺术传播面临商品价值主导、艺术本质与文化价
值边缘化困境。故而,本研究最后提出在推动文化传承时,需审慎权衡创新与活力,保障文化艺术稳健、持久发展。

关键词


《罗刹海市》;“编码译码”理论;创新传播;受众解读

全文:

PDF


参考


[1]李国荣.咸丰戊午科场案史实考辨 [J].文献,1986,

(01):100-109.

[2]董乃斌,程蔷.民间叙事论纲(上)[J].湛江海洋

大学学报,2003,(02):12-21.

[3][苏 ]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六卷 [M].河北教育出

版社.1998.

[4][英 ]斯图亚特·霍尔.电视话语中的编码与译码,

中外传播学名著导读 [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5]沈欣婕.《罗刹海市》中的多维艺术 [J].世界文学

评论(高教版),2024.

[6]郭克俭,邱正.传统音乐流量传播的文化批评与

追问——以流行歌曲《罗刹海市》出圈现象为例 [J].天津

音乐学院学报,2024,(03):14-22+29.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