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荀子论》研究

谢 凌俊
中国计量大学 人文与外语学院

摘要


本文以太虚《荀子论》主要研究对象,认为太虚此论一是为了宣扬佛教“六伦”的殊胜,二是有“批评宋
学”的基本主张。太虚《荀子论》受到了同时代思想潮流的影响,比如章太炎、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孙中山等。
随后,本文按照《正名篇论》《性恶篇论》《解蔽篇论》的顺序依次简要介绍其主要内容,并对太虚使用的概念、范
畴进行初步探讨。本文认为,太虚以唯识解荀建立在“心生万法”的基础上,与宋学中将“理”“诚”等概念置于
形而上的重要地位不同,太虚从“名理关系”的角度认为“万理即楷定于名”,从而将“理”置于“名”之后,并将
“理”置于经验层面。本文还述及太虚关于“道”“理”“性”和他对各派观点的评价,认为时代问题是太虚作此论的
外因,而中国哲学思想内部存在共通的可能性则是太虚作此论的内在动力。

关键词


佛教;太虚;荀子;唯识学;以佛解荀

全文:

PDF


参考


[1]太虚:大师全书(简体).印顺文教基金会.佛典

宝库.2008.2.

[2]释印顺编著.太虚法师年谱 [M].北京:宗教文化

出版社,1995.10.

[3]王天海校释.荀子校释 [M].太原:三晋出版社,

2015.09.

[4]章太炎著;洪治纲主编.章太炎经典文存 [M].上

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12.

[5]梁启超著.清代学术概论 [M].上海:上海科学技

术文献出版社,2014.05.

[6](唐)杜佑撰.通典 [M].北京:中华书局,1984.02.

[7](宋)周敦颐撰;梁绍辉,徐荪铭等校点.周敦

颐集 [M].长沙:岳麓书社,2007.12.

[8](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 [M].杭州:浙江古

籍出版社,2014.06.

[9]陈 兵, 赵 广 志.儒 家 五 伦 观 与 佛 教 六 方 说 比

较——以《孟子》和《善生经》为中心 [J].西南民族大学

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39(07):80-83.

[10]李广良.近代儒佛关系史述略 [J].学术月刊,2000

(02):25-30.DOI:10.19862/j.cnki.xsyk.2000.02.004.

[11]李广良.太虚唯识学思想研究 [D].中国社会科学

院研究生院,2001.

[12]张泰.明清民国荀子学史 [D].华东师范大学,

2020.DOI:10.27149/d.cnki.ghdsu.2020.002284.

[13]冯友兰著.中国现代哲学史 [M].北京: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05.

[14]张岱年著.中国哲学大纲 [M].北京:商务印书

馆,2017.12.

[15]陈永革著.人间潮音-太虚大师传 [M].杭州:浙

江人民出版社,2003.11.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