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中意象中的主体间性
摘要
自“主体间性”思想横空出世以来,美学与文学理论界便对其青眼有加,“从主体性迈向主体间性”这一主
题的讨论蔚然成风,引领着当代相关学术思潮滚滚向前。从认识论视角审视,审美认识的演进轨迹呈现出从主体性
向主体间性过渡的显著倾向,当代众多学者甚至雄心勃勃地试图以“主体间性”为基石,重构美学与文艺理论大厦,
力求借此化解诸多棘手的冲突对抗难题,进而搭建起平等交互的主体性架构。缘于此,深入探寻在中国古典美学的
浩渺范畴之中能否觅得“主体间性”的回响,于深厚广博的文化底蕴以及璀璨夺目的历史长河里找寻其隐匿踪迹、
挖掘具体论据,便显得极具价值与意义。意象,作为中国古代美学领域中耳熟能详的常用词汇,频繁穿梭于众多思
想家、诗词家、画家的笔端与心间,那么,主体间性究竟是怎样巧妙地隐匿于“意象”之中的呢?本文拟从中国古
代意象论的独特视角出发,条分缕析地论证“主体间性”蕴含的美学思想。
题的讨论蔚然成风,引领着当代相关学术思潮滚滚向前。从认识论视角审视,审美认识的演进轨迹呈现出从主体性
向主体间性过渡的显著倾向,当代众多学者甚至雄心勃勃地试图以“主体间性”为基石,重构美学与文艺理论大厦,
力求借此化解诸多棘手的冲突对抗难题,进而搭建起平等交互的主体性架构。缘于此,深入探寻在中国古典美学的
浩渺范畴之中能否觅得“主体间性”的回响,于深厚广博的文化底蕴以及璀璨夺目的历史长河里找寻其隐匿踪迹、
挖掘具体论据,便显得极具价值与意义。意象,作为中国古代美学领域中耳熟能详的常用词汇,频繁穿梭于众多思
想家、诗词家、画家的笔端与心间,那么,主体间性究竟是怎样巧妙地隐匿于“意象”之中的呢?本文拟从中国古
代意象论的独特视角出发,条分缕析地论证“主体间性”蕴含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
主体间性;古典美学;意象;传统美学
全文:
PDF参考
[1]刘小新.审美宽容: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东
南学术》,2014,4(4):1-10.
[2]杨春时.本体论的主体间性与美学建构[J].《厦门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1-10.
[3]许平.从禅的图形到东方文化的中的主体间性[J].
《岁寒三友——诗意的设计”——两岸三地中国传统图形
与现代视觉设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1-10.
[4]赵天一.中国古典意象史论[D].西南大学,2014.
[5]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1-10.
[6]蒋 寅.语 象·物 象·意 象·意 境[J].《文 学 评 论 》,
2014(3):1-10.
[7]易中天.中国艺术精神的美学构成[J].《厦门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1-10.
[8]杨春时.论中国古典美学的空间性[J].《中山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10.
[9]张玉能.评“主体间性美学”——兼答杨春时先
生[J].《汕头大学学报》,2014,2(2):1-10.
[10]王晓东.哲学视域中的主体间性问题论析[J].《天
津社会科学》,2014(5):42-46.
[11]杨春时,杨晨.中国古典美学意象概念的主体间
性[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4):
21-25.
[12]杨春时.中国美学的主体间性转向[N].《光明日
报》,2014-01-01(001).
[13]叶朗.美在意象——美学基本原理提要[J].《北京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10.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