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破圈”到“常青”——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创新路径探析

韩 雨琦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摘要


“红色经典”作为红色精神基因的权威载体,深嵌于中华民族主流意识形态之中,兼具强大的精神感召力与
思想引领力。红色经典文本的舞剧改编实践,以独特叙事手法对历史进行艺术重塑,以舞蹈形式传承和弘扬中国革
命文化的优良传统与精神,旨在彰显时代与人文精神。本文以现象级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为研究对象,深入分
析其叙事结构的多重特性与艺术形式的多元呈现,进一步剖析该作品利用数媒平台优势,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传播
模式有效扩大受众范围,构建跨媒介叙事体系,拓展艺术边界,激发舞剧发展新生态。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
创新策略实现艺术生命延续与拓展,不仅提升了中国舞剧的传播效率,促进了中国舞剧艺术的传承,更为中国舞剧
艺术的“破圈”提供了有力支撑,使其能够在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保持“常青”。该作品为当代舞剧的创新发展提供
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对于推动中国舞剧艺术的现代化进程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叙事结构;媒介融合;创新路径

全文:

PDF


参考


[1]郑荣健,罗怀臻:“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

使命”——艺苑百花系列深度人物专访[N].中国艺术报,

2020.

[2]田旭.从”言不尽意”到”立象以尽意”-舞剧

《永不消逝的电波》《天路》观后[J].艺术评论,2019(7):

146-154.

[3]罗怀臻,张延杰.“从舞剧诞生时就有文学家的介

入”——罗怀臻访谈[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0(4):1-8.

[4]应萼定.《永不消逝的电波》给我们带来了什

么?[J].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19(2):83-84.

[5]罗怀臻,张延杰.“从舞剧诞生时就有文学家的介

入”——罗怀臻访谈[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0(4):1-8.

[6]黄顺铭:《一个诠释典范:霍尔模式》,《新闻大

学》2002年第4期.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