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汉画像砖中巴渝舞蹈的地域特色与传统的再生
摘要
四川汉画像砖作为汉代艺术的重要载体,生动记录了巴渝舞蹈这一具有深厚地域文化积淀的艺术形式。本
文聚焦秦汉时期的巴蜀舞蹈文化特征与转型过程,以汉画像砖中的舞蹈题材为核心,通过图像分析、文献考证与文
化背景解读,探讨巴渝舞蹈从邦国时期以“娱神”为中心的宗教祭祀乐舞,逐步向“娱人”的宴乐、百戏转型的文
化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在四川汉画像砖中,《建鼓舞》《鼗舞》《铎舞》《巴渝舞》等舞蹈通过动作造型、空间布局
与人物形态,展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体现了巴渝人民刚健奔放、灵动潇洒的艺术风格。在现实化与审美化特
征逐步增强的基础上,四川汉画像砖不仅突破了中原舞蹈的传统艺术模式,还成为汉代至魏晋时期艺术风格转变的
中介,为后世巴渝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创造性元素。本文进一步指出,巴渝舞蹈作为区域文化的重要遗产,
通过汉画像砖得以直观呈现,并且与中原文化的碰撞交融中仍保留地域特质。这一现象为舞蹈文化的传承与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强调挖掘和保护传统地域文化在维护文化多样性中的核心价值。
文聚焦秦汉时期的巴蜀舞蹈文化特征与转型过程,以汉画像砖中的舞蹈题材为核心,通过图像分析、文献考证与文
化背景解读,探讨巴渝舞蹈从邦国时期以“娱神”为中心的宗教祭祀乐舞,逐步向“娱人”的宴乐、百戏转型的文
化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在四川汉画像砖中,《建鼓舞》《鼗舞》《铎舞》《巴渝舞》等舞蹈通过动作造型、空间布局
与人物形态,展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体现了巴渝人民刚健奔放、灵动潇洒的艺术风格。在现实化与审美化特
征逐步增强的基础上,四川汉画像砖不仅突破了中原舞蹈的传统艺术模式,还成为汉代至魏晋时期艺术风格转变的
中介,为后世巴渝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创造性元素。本文进一步指出,巴渝舞蹈作为区域文化的重要遗产,
通过汉画像砖得以直观呈现,并且与中原文化的碰撞交融中仍保留地域特质。这一现象为舞蹈文化的传承与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强调挖掘和保护传统地域文化在维护文化多样性中的核心价值。
关键词
四川汉画像砖;巴渝舞蹈;地域文化特色;文化传承
全文:
PDF参考
[1]萧亢达.《汉代乐舞百戏研究》.77页.北京文物出
版社.1991
[2]刘建,田丽萍,沈阳,田培培.《汉画像舞蹈图
像的表达》.民族出版社.61页.2011
[3]冯汉骥.《四川的画像砖墓及画像砖》.《文物》
1961年第11期
[4]范小平.《四川画像砖艺术》.四川出版集团巴蜀
书社.2008
[5]杨莉.《寻根与传承:巴蜀舞蹈的前世今生》.巴
蜀史志202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刊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