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主播的城市公共空间展演及地方再造

宋 文婷
安徽大学

摘要


随着街头主播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展演日渐频繁,既是其自身的探索,同时也在其展演实践中引发人地关
系的新思考。一方面,现代人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无家”之苦,这种“无家”不仅仅是物理上的住所缺失,更是心
理和情感上的孤立和疏离;另一方面,虽然人们仍然将现实的物理空间作为生活之所,但在人们的情感人体层面却
早已脱离了单纯的物理空间。基于媒介地理学视角,通过对街头主播在城市中进行的媒介实践进行分析,探讨这媒
介活动如何作用于地方感的消逝或重建,通过明确呈现人地关系、聚合社群共享意义以促进情感依恋等方式增强地
方感。

关键词


媒介地理学;城市公共空间;地方感

全文:

PDF


参考


[1]邵培仁,潘祥辉.论媒介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与学

科建构 [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01):131-136.

[2]李璐静.媒介地理学视域下独立书店的文化空间

建构研究 [D].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23.

[3]樊丽,王亚男.媒介地方感再生成与价值探析 [J].

中国出版,2023(18):47-52.

[4]曾一果,陈爽.恋地情结:传播媒介与地方感重

塑——数字时代人与地的情感生成 [J].东南学术,2023,

(05):216-226+248.

[5]吴健宇.屏幕、身体与互动:“媒体城市”中的公

共空间及地方再造——以成都双子塔为中心的考察 [J].视

听,2024,(07):120-124.

[6]刘海静.媒介地理学视阈下城市公共空间的多元

媒介建构 [D].陕西师范大学,2022.

[7]李晓蕾,李志朋,陈思汶,等.城市公共空间的

三重价值维度及其研究路径 [J].现代城市研究,2023(5):

124-128.

[8]邵培仁.地方的体温:媒介地理要素的社会建构

与文化记忆 [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36(05):143-148.

[9]凡婷婷.具身实践、认同循环与依“媒”相聚:

作为再造青年地方感实践的 Citywalk[J].传媒观察,2024,

(07):78-87.

[10]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

行为的影响 [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1]邵培仁,杨丽萍.转向空间:媒介地理中的空间

与景观研究 [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26(03):69-77.

[12]邵培仁,潘祥辉.论媒介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与学

科建构 [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01):131-136.

[13]邵培仁,夏源.文化本土性特点、危机及其生态

重建——以媒介地理学为分析视野 [J].当代传播,2012,

(02):19-22.

[14]邵培仁,方玲玲.流动的景观——媒介地理学

视野下公路电影的地理再现 [J].当代电影,2006,(06):

98-102.

[15]袁艳:《当地理学家谈论媒介与传播时,他们

谈论什么?——兼评保罗·亚当斯的〈媒介与传播地理

学〉》,《国际新闻界》2019年第 7期.

[16]保罗·亚当斯:《媒介与传播地理学》,袁艳译,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