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气候变化下中国西部地区丝绸之路土遗址 协同保护框架构建

刘 一思, 周 晓晨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摘要


中国西部地区丝绸之路土遗址作为全球干旱区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其保护实践正面临气候变化风险与治
理能力不足的双重挑战。本文通过对5处世界遗产地的田野调查与多案例比较,揭示气候胁迫与人为干扰的耦合作
用机制。研究发现:1)单纯监测与数据记录无法应对突发事件,尚不能应对日常保护;2)社区参与缺失部分应急
灾害或病害无法及时报送;3)需要重视传统保护技术。4)在制度层面构建《气候适应性保护条例》立法框架;5)
在技术层面开发“丝路遗产云守护”数字共治平台,实现公众病害举报与保护决策透明化。本研究为“一带一路”
倡议下文化遗产治理现代化提供了跨学科解决方案。

关键词


土遗址保护;丝绸之路遗产;社区参与;数字共治

全文:

PDF


参考


[1]UNESCO. Climate Change and Vulnerability of Silk

Road Heritage Sites[R]. Paris: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3.

[2]姚俊强,毛炜峄,陈静,等.中国西部地区气候”

湿干转折”的信号和影响探讨[J].地理学报,2021,76

(1):25-37.

[3]中国西部地区气候中心.中国西部地区极端天气

事件统计年报(2022)[R].乌鲁木齐:中国西部地区维

吾尔自治区气象局,2022.

[4]Zhang Y, Chen W, Li K.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heritage conserv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Silk Road sites in

China[J]. 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 2022, 56: 89-97.

[5]LI T, SMITH B J, WANG X D. Salt weathering

dynamics in earthen sites under cyclic drying-wetting

conditions: A case study from Northwest China[J].

Geomorphology, 2021, 381: 107665.

[6]王旭东.中国干旱环境中土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

究新进展[J].敦煌研究,2008(6):1-6.

[7]克 劳 福 德· 斯 坦 利· 霍 林(Crawford Stanley

Holling)在其著作《生态系统韧性与稳定性》中首次系

统提出“韧性”(Resilience)概念,定义为“系统在遭受

外部扰动后恢复稳态的能力”

[8]UNESCO. 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Z]. Paris:

UNESCO, 2021.

[9]Climate Change 2021: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1.

[10]UNESCO. Climate Change and Vulnerability of

Silk Road Heritage Sites[R]. Paris: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3.

[11]UNESCO. Managing Cultural World Heritage[R].

Paris: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13.

[12]张云,陈伟,李康.社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以

中国丝绸之路遗址为例[J].文化遗产研究,2022,56:

89-97.

[13]丝路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遗

产点-(silkroads.org.cn)

[14]2021年12月6日至10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联合

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联合主办的“文

化、遗产与气候变化全球联合会议”

[15]《文化遗产法典》相关条款(2004年),明确文

化遗产作为公共财产的法律地位及资金使用规范;

[16]法国文化部年度报告《文化遗产彩票筹款与修

复项目清单》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