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乐语境的历史变迁与教育转型

任 天晴
上海音乐学院

摘要


本文聚焦笙乐器从民间步入高校专业音乐舞台的历史进程,从文化内涵、乐器形制与教育教学三方面剖
析其深刻变革。笙的“和”文化核心传承数千年,在民俗仪式与高校艺术表演中持续彰显影响力。新中国成立后,
为适应音乐创作需求,笙的改良进程加速,通过增加管簧数、改善发音条件等措施,拓宽了音域并提升音乐表现
力。在教育教学领域,笙的教育模式从传统师徒传承转向高校系统化教学,教学内容、方法及评价体系均发生变
革。本文通过对笙乐文化历史脉络的梳理与教育转型现状的剖析,旨在为传统音乐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提供具
体案例参考。

关键词


笙文化内涵;语境变迁;音乐教育转型

全文:

PDF


参考


[1]谢嘉幸.《音乐的语境——一种音乐解释学视域》

[J].中国音乐,2005(01):64-75+152.

[2]刘贝妮,孙晓辉.潘岳《笙赋》“熟簧”之考辨[J].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4(01):84-91.

[3]朱廷杰.笙的形制及其应用探析——以27簧圆笙

和38簧方笙为例[C].武汉音乐学院,2019.

[4]梅雪林.笙的历史与现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

学院学报),2005(04):33-38.

[5]张馨.试析“中和之美”对民族器乐的潜移默化

[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9,7(04):47-51.

[6]伍国栋.音乐形态分析的民族音乐语境[J].黄钟

(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1):105-111.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