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艺术中词心与画境的互文性共振
摘要
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在于“词心”与“画境”的互文性共振。这一理论以东方美学通感宇宙观为哲学根
基,借“象思维”与“气韵生动”,打破西方媒介本体论的形式分割逻辑,构建诗画跨界融合的审美范式。研究从三
方面展开:追溯从巫觋符号到文人画“诗画同源”的文化基因,揭示互文性共振的历史延续;以“时空统一性”颠
覆莱辛“诗画界限论”与格林伯格“媒介自律”,凸显中国艺术消弭主客对立的哲学特质;通过禅宗思维的视觉转化
与园林的时空编码,阐明“虚实相生”对意境的生成机制。研究表明,“互文性共振”以《周易》“立象尽意”与庄
子“天人合一”为内核,借“时空折叠”重构艺术本体论。其理论创新体现在:以“生命节奏”统摄媒介区隔、以
文人画实践挑战西方形式教条、以中日印文化比较揭示差异化美学光谱。这一机制既是对“莱辛-格林伯格”话语
的文化抵抗,又以“心物交融”的生命整体性推动全球艺术理论的跨文化对话,为当代艺术突破媒介困局提供文化
自觉与理论支撑。
基,借“象思维”与“气韵生动”,打破西方媒介本体论的形式分割逻辑,构建诗画跨界融合的审美范式。研究从三
方面展开:追溯从巫觋符号到文人画“诗画同源”的文化基因,揭示互文性共振的历史延续;以“时空统一性”颠
覆莱辛“诗画界限论”与格林伯格“媒介自律”,凸显中国艺术消弭主客对立的哲学特质;通过禅宗思维的视觉转化
与园林的时空编码,阐明“虚实相生”对意境的生成机制。研究表明,“互文性共振”以《周易》“立象尽意”与庄
子“天人合一”为内核,借“时空折叠”重构艺术本体论。其理论创新体现在:以“生命节奏”统摄媒介区隔、以
文人画实践挑战西方形式教条、以中日印文化比较揭示差异化美学光谱。这一机制既是对“莱辛-格林伯格”话语
的文化抵抗,又以“心物交融”的生命整体性推动全球艺术理论的跨文化对话,为当代艺术突破媒介困局提供文化
自觉与理论支撑。
关键词
词心与画境;互文性共振;气韵生动;诗画同源;东方范式
全文:
PDF参考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14.
[2][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M].黄叔琳,注;李详,
补注.文心雕龙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
[3][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礼乐志[M].北京:中
华书局,1975.
[4]谷曙光.丝绸之路文艺互鉴融合与中国古代文艺
高峰[N].光明日报,2024-04-29(13).
[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6][德]莱辛.拉奥孔[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
学出版社,1979.
[7][美]詹姆斯·埃尔金斯.视觉研究:怀疑论的导论
[M].雷鑫,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8][日]松尾芭蕉.奥の細道[M].东京:岩波书店,
1993.
[9][日]加藤周一.日本文化中的时间与空间[M].彭
曦,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0]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85.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