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视域下箜篌国际化传播——文化记忆重构与数字赋能的协同路径研究
摘要
箜篌作为中国传统拨弦乐器,其外在形态与技艺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的典型体现。通过前期调研发现,箜篌的国际化传播必须解决文化记忆断裂、传播主体失语以及传播路径单一的三重困境。故以箜篌为研究对象,以阿斯曼文化记忆理论为理论基础,重构箜篌文化记忆,构建“器物-仪式-语言”构建的三维框架,基于此提取和解码箜篌文化基因,以数字化的资源库为媒介并以国际中文教育为依托,探究文化记忆重构与数字赋能双重视域下箜篌国际化传播路径,以期更深层次挖掘艺术的礼乐精神、美学意蕴,助力跨文化传播更进一步。
关键词
箜篌;文化记忆重构;数字赋能;国际化传播;非遗活化;国际中文教育
全文:
PDF参考
[1]于晨曦.浅析民族音乐的传播问题[J].音乐时空,2015,(20):39.
[2]柯马丁,姚竹铭,顾一心.“文化记忆”与早期中国文学中的史诗——以屈原和《离骚》为例[J].文史哲,2022,(04):57.
[3]杨民康.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研究的学术走向与方法论意义——《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实例》教学与辅导之十三[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22,(06):203.
[4]周姝.藏戏音乐的当代重构——民族管弦乐《阿吉娜姆》的音乐语言[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24,(01):102.
[5]杨民康.民族音乐学“双视角”和“异文化”研究观念的历史演变和现实意义——《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实例》教学与辅导之六[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21,(03):183.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