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儿童文学与“童心”

朴 智燕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


韩国儿童文学的兴起与韩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呈现出紧密的同步性,其早期发展深受日本儿童文学理论的影响。20世纪初,崔南善、李光洙等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奠定了韩国近代文学与儿童文学的基础。方定焕留学日本期间吸收岩谷小波的“童心主义”理论,回国后促进了韩国儿童文学的启蒙与发展。在其影响下,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儿童文学创作群体,推动了理论探索与艺术实践的深化。“童心”作为儿童文学的核心概念,其理论建构直接影响创作取向与审美价值。韩国儿童文学中的“童心”内涵在本土化过程中不断升华,与中国对“童心主义”的接纳与重构形成对比。本文以“童心”为关键词,探讨日本“童心主义”在韩国儿童文学中的接受、转化与发展。研究认为,科学界定“童心”的内涵与外延,建立系统的理论体系,是推动儿童文学学科发展的关键。通过比较研究,本文旨在为中国儿童文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提供新的视角,促进跨文化语境下“童心”理论的多元发展。

关键词


韩国儿童文学;童心主义;理论建构;比较研究

全文:

PDF


参考


[1]王倩倩.论韩国儿童文学的东方美学叙事传统[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09):4-9.

[2]朱自强.儿童文学:学科与建构:朱自强学术自选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3]申宪宰(Shin,Heonjae).韩国儿童文学的童心论研究[J].儿童青少年文学研究,2013(12):107-124.

[4]金宗宪(Kim,Jongheon).韩国近代儿童文学形成期童心的构成方式[J].现代文学理论研究,2008(33):59.

[5]金宗宪(Kim,Jongheon).童心的发现与解放期童诗文学[J].青铜镜,2008:78.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