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文本视域下《长生殿》对比研究

田 丰
重庆工商大学

摘要


作为中国古典戏曲的巅峰之作,《长生殿》的英译研究对跨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热奈特副文本理论,对比分析杨宪益、戴乃迭译本(The Palace of Eternal Youth)与许渊冲、许明译本(Love in Long-life Hall)的副文本特征。研究发现,杨译本和许译本在内外副文本上设置存在明显差异,从而根据此差异提出一系列优化策略,揭示副文本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三重功能——文化阐释、读者引导与译者权威建构,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提供理论与实践启示。

关键词


副文本;《长生殿》;热拉尔·热奈特;跨文化传播

全文:

PDF


参考


[1]Genette, Gerard. Paratexts - 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Hung, S. The Palace of Eternal Youth. (Y. Hsien-yi & G. Yang, Trans.)[M]. Peking, China: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55.

[3]耿强.翻译中的副文本及研究:理论、方法、议题与批评[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39(05):104-112.

[4]洪昇.许渊冲译长生殿[M].北京:中译出版社,2021.

[5]林雪英,莫运夏.《西厢记》英译本副文本对比研究——以许渊冲和奚如谷、伊维德英译本为例[J].今古文创,2021,(47):105-106.

[6]肖丽.副文本之于翻译研究的意义[J].上海翻译,2011,(04):17-21.

[7]余婷,李新德.《沙乡年鉴》侯文蕙四个译本副文本对比分析[J].科普创作,2020,(04):68-76+81.

[8]赵燕.副文本对中国当代小说外译研究的意义[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23,40(04):380-384.

[9]张其海,王宏.《长生殿》英译考辨[J].外文研究,2016,4(02):79-85+107.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