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话语分析下博物馆语篇翻译研究——以中国(哈尔滨)森林博物馆为例

池 倩倩, 龙 万博, 付 清宇
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


本文以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为理论工具,系统考察中国(哈尔滨)森林博物馆的语篇翻译实践。研究发现,该馆通过文化语境适配、模态角色分工与跨媒介协同机制,构建了生态主题的多模态意义网络:在文化语境维度,采用异化与归化平衡策略实现“天人合一”等文化模因的跨语境重构;在意义系统层面,文字、图像、空间模态形成互补互促的认知闭环;媒介系统通过“模态生态位”设计避免信息冗余;实体系统则依托数控技术与物理装置实现符号的时空同步。研究揭示,多模态翻译的核心在于精准分配符号资源角色,通过动态协同实现文化内涵的“无损传递”。

关键词


多模态话语分析;博物馆语篇翻译;多模态翻译

全文:

PDF


参考


[1]KRESS G, VAN LEEUWEN T.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M]. London: Routledge, 1996.

[2]张德禄.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框架[J].现代外语,2018,41(06):731-743.

[3]刘桂兰.博物馆语篇多模态编译[J].东方翻译,2018,(06):30.

[4]徐雪英,莫菲菲.多模态视角的博物馆语篇翻译理论与实践——以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为例[J].自然博物,2021,6(00):108.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