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立场的作品”:高校艺术创作教学中的社会责任教育实践

尹 能萍
广州东华职业学院

摘要


在“大思政课”建设推动下,艺术教育正由“审美中心主义”向“社会参与型美育”转型。高校艺术类课程不仅承载着美育功能,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艺术学概论》课程以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为核心,基于豪泽、杜威、布尔迪厄等理论,创新构建了“问题导向—媒介拓展—价值陈述—社会反馈”四阶段教学模式。课程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议题,将社会观察与伦理思考转化为有力的艺术表达,既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美学素养,也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表明,这一模式有效促进了个人立场的表达和社会关切的回应,为高校艺术教育在价值引领和课程思政深度融合中提供了创新范例。

关键词


艺术教育;课程思政;社会责任;视觉表达

全文:

PDF


参考


[1]徐岱.基础美学——从知识论到价值观[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228.

[2]张光帅,李娜.课程思政视域下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22,(02):66-69.

[3]肖香龙,朱珠.“大思政”格局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0):133-135.

[4]郑铭,郑晓芳.“课程思政”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建构[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21(01):75-79.

[5]刘煜哲.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与创新[J].决策探索(下),2020,(11):61-62.

[6]杜晓杰.“课程思政”背景下艺术概论教学有效度提升策略研究[J].传播与版权,2019,(07):164-166.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