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与他者:弗雷迪的存在主义困境及当代社会映照
摘要
约翰·班维尔借助《框架三部曲》向人们展示了艺术与想象在人们认识世界和建构自我方面的重要作用。贯穿三部曲的核心线索不仅是对艺术本质的探讨,更是对“他者”认识的深化。在这一过程中,主人公的想象世界被打破,推动他从自我封闭走向为他者负责的伦理主体。聚焦主人公兼叙述者弗雷迪,分析《证词》一书中所展现的存在主义困境,探究他是如何在借助艺术和想象试图逃避现实的道路上越发加剧了他的困境,又是如何以杀人为代价找到出口。在当代个体孤独感和异化日益加重的背景下为我们深入研究个体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精神困境与自我成长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关键词
《证词》;约翰·班维尔;存在主义;他者
全文:
PDF参考
[1]冯汉津.萨特与存在主义[J].当代外国文学,1980(1):10-19.
[2]让-保罗·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3]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4]约翰·班维尔.证词[M].陆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
[5]D’ hoker, Elke. “Portrait of the Other as a Woman with Gloves. Ethical Perspectives in John Banville’ s, The Book of Evidence.” Critique: Studies in Contemporary Fiction, vol. 44, no. 1, 2002, pp. 23-37.
[6]D’ hoker, Elke. Visions of Alterity: Representation in the Works of John Banville. BRIL, 2021.
[7]李荣.列维纳斯他者视阈中的伦理主体[J].学术研究,2011(8):20-5,35.
[8]张剑.西方文论关键词-他者[J].外国文学,2011(1):118-127.
[9]西恩·汉德.导读列维纳斯[M].王嘉军,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2014.
[10]伊曼纽尔·列维纳斯.总体与无限:论外在性[M].朱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11]伊曼努尔·列维纳斯.伦理与无限:与菲利普·尼莫的对话[M].王士盛,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