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旧立新:《红灯记》对京剧传统音乐程式的改造路径

石 绍硕1, 王 莹2, 张 静瑜2
1、泰国曼谷吞武里大学 BANGKOK
2、新疆师范大学

摘要


20世纪60年代,在“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指导思想下,中国戏曲界掀起现代戏改革浪潮,旨在用传统戏曲形式表现革命题材,《红灯记》应运而生。该剧改编自沪剧《革命自有后来人》,由阿甲、翁偶虹等集体创作,1964年首演后经反复修改,最终被确立为“八大样板戏”之一。现代戏改革要求打破传统京剧表现“帝王将相”的旧模式,《红灯记》通过塑造李玉和等工人阶级英雄形象,在音乐上突破行当唱腔限制、融入西洋管弦乐,在表演上结合写实动作与传统程式,成为京剧现代戏改革的典型代表。
  《红灯记》对传统京剧音乐程式的改造,打破了行当限制、传统戏曲音乐伴奏和固定板式结构,并根据剧情需要创新组合,这些改造既保留了京剧的皮黄声腔体系,又通过现代化手法强化了音乐叙事功能,使传统程式服务于革命题材的现实主义表达,体现了“旧瓶装新酒”的艺术创新路径。

关键词


《红灯记》;京剧音乐程式;伴奏革新;音乐创新

全文:

PDF


参考


[1]程长宁.戏曲作曲理论探微.《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2]邵宇彤.对“样板戏”艺术价值的重新审视.《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3]饶秋晔.周扬:在政治与文艺之间.《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15

[4]马骏.京剧需要跨界、融合、出新——关于胡净波学术观点的另一视角.《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4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