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理论下非遗文本翻译策略——以《中国节庆文化丛书:壮族蚂拐节》为例
摘要
壮族蚂拐节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本文以生态翻译理论为指导,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对《中国节庆文化丛书:壮族蚂拐节》的文本进行深入分析,探讨非遗文本的翻译策略。研究发现,通过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文化维的精准传递以及交际维的有效维护,能够有效提升非遗文本的翻译质量,促进壮族蚂拐节文化的国际传播。本研究为非遗文化外宣翻译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有助于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关键词
生态翻译理论;壮族蚂拐节;非遗文本翻译
全文:
PDF参考
[1]Michael Cronin. Translation and Globalization[M]. London:Roultledge,2003:227-232.
[2]Kerridge R. Writing the Environment: Ecocriticism and Literature[M].London:Zed Books Ltd,1998:1-9.
[3]胡庚申.新生态主义与新生态主义翻译观[J].鄱阳湖学刊,2019,No.63(06).
[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专栏[J].上海翻译,2020,No.153(04).
[5]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生态理性特征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中国外语,2011,v.8;No.44(06).
[6]贺剑武,高艳玲.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式保护研究——以壮族蚂虫另节旅游开发为例[J].广西地方志,2010,No.160(01).
[7]覃静洁,朱青松.东兰县壮族蚂拐节的价值特征与社会功能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6,v.6;No.164(14).
[8]卢炳秋.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节日的传承与保护——以蚂拐节为例[J].广西教育,2019,No.1123(43).
[9]韦柳,包诗璞,韦东柳.生命仪式:壮族节庆活动中蚂拐节的起源、保护与传承——以广西东兰县巴畴乡巴英村为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0,No.166(02).
[10]蓝颖,刘艳梅.文化生态视角下广西壮族蚂拐文化探析[J].北部湾大学学报,2020,35(03):40-45.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