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中国文人审美传统的现代化表达

代 知仪
湖北大学

摘要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作家、诗人郁达夫的一篇抒情散文,写于1934年8月17日,年近四十的郁达夫,在
漂泊二十余载后重归故都,满目沧桑中与旧友重逢,百感交集,恍如隔世。所谓“故”字,即是“过去的、原来的”
之意,郁达夫和北京的感情深而且浓,文中郁达夫以他饱含深情的文字,书写着他对故都的秋深刻超常的感情。本
文从秋树、秋雨、秋蝉以及秋士等角度入手,讨论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承袭中国文人自古以来的悲秋传统,
又独具一格,以作者自我特有的感触为基点,用饱蘸情愫的柔毫,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相映衬对照,从而画出一
幅神韵清绝、生机盎然,具有作者个性特征的北国秋色图。

关键词


郁达夫;故都的秋;悲秋;意象;审美

全文:

PDF


参考


[1]徐磊.生命认同、文化认同与审美认同——《故都

的秋》“悲凉说”献疑[J].中学语文,2024,(08):94-95.

[2]李玲玲.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书写“秋士”

的深层意蕴[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24,(03):58-61.

[3]赵晓军.一切景语皆情语——《故都的秋》赏析[J].

新课程,2024,(02):103-105.

[4]王萃.《故都的秋》中的“秋味”赏析[J].语数外

学习(高中版上旬),2024,(01):30.

[5]赵书晗.浅析古人秋天之“悲”与“喜”的内在

逻辑[J].今古文创,2023,(47):71-74.

[6]游维宁.生命意识的觉醒与压抑——郁达夫小说中

原欲描写及其内在矛盾[J].三角洲,2023,(17):94-96.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