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符号互动论对表情包社交功能的研究

周 玥, 李 闯
中国计量大学 艺术与传播学院

摘要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使人际交流的内容与方式日新月异,非语言表达方式——表情包逐渐成为互联网中最
流行的沟通方式。但表情包的流行并非简单的偶发性事件,而是在社会发展、个体崛起、心态嬗变等背景下的产物。
如今广泛使用的表情包背后有其内在逻辑与文化象征,它是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是社会症候的重要表现,也是情
绪宣泄和群体认同的重要展示。现基于符号互动论对表情包传播中蕴含的社会交往功能进行有效解读,对表情包的
正确使用和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表情包;社交;网络文化;符号互动论

全文:

PDF


参考


[1]解子钰,刘冰.表情包:特殊的新型网络社交符

号[J].青年记者,2018,0(21):86-87

[2]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钢,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9.

[3]彭兰.表情包:密码、标签与面具[J].西安交通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9(1):104-110

[4]黄钟军,潘路路.从中老年表情包看网络空间的

群体身份区隔[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

40(04):97-102.

[5]周希璞.象征互动理论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应用[J].

今传媒,2015,23(1):172-173

[6]董超格,薛建兰.网络表情包使用的侵权分析[J].

出版广角,2018(14):71-73

[7]习 近 平.青 年 要 自 觉 践 行 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

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4-05-05

[8]李齐,赵芳芳.儿童软色情表情包的传播发展分

析[J].声屏世界,2021(14):34-35

[9]王嘉洋.表情包传播背后的社会心态解读[J].视

听,2021(1):149-150

[10]申思远.替代的在场 自我的呈现——以大学

生线上社交表情包的使用为例[J].新闻传播,2021(1):

33-34

[11]陈亚桥.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话语空间及人际

交互的引导策略研究——基于网络表情包的视角[J].新闻

研究导刊,2020,11(15):227-228.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