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语法的情感编码: 电影场景构型对角色心理的视觉转译策略
摘要
电影场景作为叙事空间的物质载体,其功能已超越传统“事件容器”的单一属性,逐渐显现出作为“表演
主体”的叙事潜力。从布莱松“由外及内”的表演理论到巴赞“物的主体性”思想,再到苏珊·朗格的情感符号学,
诸多理论为解析场景与心理的互文关系提供了哲学根基。本文聚焦场景构型对角色心理的视觉外化机制,系统探讨
透视规律形成的纵深感、道具符号的心理锚定、动线规划对行为逻辑的预设等空间要素,如何将抽象心理转化为可
感知的视觉符号。通过跨类型案例分析,揭示场景从“空间容器”向“影像功能体”的范式转型,总结电影空间设
计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
主体”的叙事潜力。从布莱松“由外及内”的表演理论到巴赞“物的主体性”思想,再到苏珊·朗格的情感符号学,
诸多理论为解析场景与心理的互文关系提供了哲学根基。本文聚焦场景构型对角色心理的视觉外化机制,系统探讨
透视规律形成的纵深感、道具符号的心理锚定、动线规划对行为逻辑的预设等空间要素,如何将抽象心理转化为可
感知的视觉符号。通过跨类型案例分析,揭示场景从“空间容器”向“影像功能体”的范式转型,总结电影空间设
计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
电影场景构型;空间表演性;角色心理外化;视觉符号转译
全文:
PDF参考
[1](法)苏珊娜·利昂德拉-吉格,让-勒路易·特
拉特著;张洁,杨烨著:《电影随想》,北京:文化艺术
出版社,2005.第39页
[2](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中国电影
出版社.1987,第164页
[3](美)苏姗·朗格:《艺术问题》,腾守尧、朱疆
源译,第2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4](美)约翰·霍华德·劳逊:《电影的创作过程》,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第348页
[5]全荣哲.电影美术设计语言[J].北京:北京联合出
版公司.2021:200-208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