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少年对非遗虚拟形象中AI再造文化符号的接受度研究 ——以梧州为例
摘要
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播需求持续上扬,青少年群体已成为非遗创新传播所针对的关键对象,因文
化差异与传播途径滞后的现象所致,传统非遗内容不易有效进入青少年的视野范畴,本文把梧州非遗文化当作切
入的点,探讨依靠AI技术重塑文化符号进而融入虚拟形象的传播手段,依靠故事化与趣味化的表达样式,缓解理
解壁垒,增进青少年群体的文化认同感。借助问卷跟访谈相联合的途径,聚焦于梧州高校青少年这一群体,分析
其对多样非遗符号的接受态度及传播的主观意愿,虚拟重构时具象符号的优势更为明显,影响接受度的关键,非
互动性表达与角色亲和力莫属,本文最后得出增进非遗传播实效的有效策略,且能为传统文化数字化转型与持续
传播提供借鉴。
化差异与传播途径滞后的现象所致,传统非遗内容不易有效进入青少年的视野范畴,本文把梧州非遗文化当作切
入的点,探讨依靠AI技术重塑文化符号进而融入虚拟形象的传播手段,依靠故事化与趣味化的表达样式,缓解理
解壁垒,增进青少年群体的文化认同感。借助问卷跟访谈相联合的途径,聚焦于梧州高校青少年这一群体,分析
其对多样非遗符号的接受态度及传播的主观意愿,虚拟重构时具象符号的优势更为明显,影响接受度的关键,非
互动性表达与角色亲和力莫属,本文最后得出增进非遗传播实效的有效策略,且能为传统文化数字化转型与持续
传播提供借鉴。
关键词
AI虚拟形象;非遗文化符号;青少年接受度
全文:
PDF参考
[1]李文涛,李亚灵.AI赋能非遗数字文创设计研
究——以淮阳“泥泥狗”为例[J].设计,2025,38(12):
10-14.
[2]齐可欣,谷秀洁.以数智技术赋能非遗传播创新
[J].新闻世界,2025,(06):111-113.
[3]徐用祺.当代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网
络表征与未来路向——以微博、抖音、“B站”网络社交
平台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25,(04):87-94.
[4]徐振祥,上官孟琦.共情与赓续:非遗类文化节目
的认同建构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4,(20):39-41+45.
[5]青年传承非遗焕发团建新活力[J].中国共青团,
2024,(12):47-48.
[6]张建凤,杨海露.元宇宙视角的虚拟城市形象建
构与传播研究[C]//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人文
与科技》第十辑.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2023:7-17.
[7]徐行.浅析虚拟数字形象在视听传播领域的运用
[J].演艺科技,2023,(03):75-79.
[8]李宁,李钢,罗朝辉.数字虚拟形象传播实践及
其效应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11):36-39.
[9]张陆妹,吴思淼.文化消费视域下民族化虚拟形
象设计创造与消费体验研究[J].当代美术家,2022,(05):
68-71.
[10]晏晨.当代网络空间中国潮现象的兴起与青年文
化实践[J].宁夏社会科学,2022,(05):210-216.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