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体性与主体间性:以《大学》英译为例
摘要
《大学》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四书之首,地位重要。以它为研究对象,从译者主体性和主体间性视角,对比理雅各、辜鸿铭英译本,分析翻译策略技巧及其文化背景动因,总结翻译时要兼顾译者主体性与主体间性,以准确传意并推动典籍外译。
关键词
英译;译者主体性;主体间性;《大学》
全文:
PDF参考
[1]蔡昕辉.翻译对等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译版本对比——以辜鸿铭与理雅各英译版本为例[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7):92-95.
[2]王立松.曲钊《大学》英译本的生态翻译学解读[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00-103.
[3]袁晓亮.化同:求异翻译伦理效果的实现途径——以辜鸿铭英译《大学》为例[J].英语广场,2016(9):60-70.
[4]黄玲.从翻译过程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J].长春大学学报,2015(6):75-79.
[5]查明建.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1):145-150.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