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以《边城》金隄译本为例
摘要
乔治·斯坦纳在《通天塔之后》中提出了阐释学分析的四个翻译步骤“信任、侵入、吸收、补偿”。这一理
论强调译者在理解、解构与重构文本中的主体性作用,与金隄译《边城》的实践高度契合。此文以该理论为指导,
重新审视了金隄译本,研究发现,金隄通过动态阐释平衡原文的文学性与目标语的可接受性,他的翻译不仅是语言
的转换,更是对原作文化内核的创造性传递,印证了斯坦纳理论对翻译过程的多维解释力。
论强调译者在理解、解构与重构文本中的主体性作用,与金隄译《边城》的实践高度契合。此文以该理论为指导,
重新审视了金隄译本,研究发现,金隄通过动态阐释平衡原文的文学性与目标语的可接受性,他的翻译不仅是语言
的转换,更是对原作文化内核的创造性传递,印证了斯坦纳理论对翻译过程的多维解释力。
关键词
阐释学;译者主体性;《边城》;金隄
全文:
PDF参考
[1]Ching Ti, Robert Payne. The Chinese Earth[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2.
[2]Steiner, G.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3]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
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01):21-26.
[4]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Z].洪汉鼎,译.上海:上
海译文出版社,1999.
[5]沈从文.《边城》[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