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外国语大学校史》翻译实践报告

刘 鑫伟, 袁 圣
天津外国语大学

摘要


在全球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校史翻译是跨文化传播与对外形象建构的核心环节。本研究以天津外国语
大学校史翻译实践为核心,基于彼得·纽马克文本类型理论,构建校史翻译的分层处理框架。通过解析校史文本中
信息型、呼唤型及表达型文本的功能复合特征,提出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动态结合的翻译策略。研究结合具体案例,
系统阐释译前术语库建设、平行文本参照、译中类型判定与策略调控、译后多维度检测的实践流程。实证分析显示,
该框架有效平衡历史真实性与传播感染力,在专有名词准确性、文化意象传递及读者接受度层面取得显著优化效果,
为外语院校历史文本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校史翻译;文本类型理论;对外形象建构;文化负载词

全文:

PDF


参考


[1]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丁往道,王佐良.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

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3]张丹丹.《石河子大学校史》翻译策略研究[J].英

语广场,2016,(10):41-42.

[4]周文莉,韦冬俊,杨桂玫,等.桂林电子科技大

学校史资料英译策略研究[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

报,2020,40(03):70-71.

[5]陈婧.彼得·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翻译理论的分析与

探讨[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4,(05):68-70.

[6]温鑫.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在不同类型文本

中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8):

205-206.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