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的中式梦核美学怀旧实践研究

胡 诗琪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摘要


本文从学术视角探讨中式梦核美学在当代青年中的流行现象及社会心理意义。作为超现实主义视觉风格,
中式梦核以怀旧与梦幻手法唤起回忆、提供现实逃避。通过深度访谈发现,其流行源于怀旧情绪与集体记忆的共
鸣——用户通过社交媒体分享梦核元素,使其成为社交货币,构建基于共同情感的记忆社群。最终,中式梦核为青
年构筑了释放压力、重温旧梦的迷幻空间,成为其面对现实挑战的精神支撑。

关键词


中式梦核;怀旧;集体记忆;个人记忆

全文:

PDF


参考


[1]张菁芮.精神分析视域下梦核的艺术表现与审美

心理研究[J].大众文艺,2023(18):223-225.

[2]Austin, L.M. (2007). Nostalgia in Transition(1780-

1917). Charlottesville, VA: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

[3]王润.媒介与怀旧:媒介记忆研究的新方向与实

践进路[J].新闻与写作,2022(02):25-35.

[4][美]斯维特兰娜·博伊姆《怀旧的未来》[M].杨德

友译,译林出版社,2010(10)

[5]赵静蓉.在传统失落的世界里重返家园:论现代

性视域下的怀旧情结[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04):

77-83.

[6]戚涛,朱妤双.情感、认知与身份:怀旧的图式

化重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3):

60-70.

[7][法]埃米尔·迪尔凯姆《社会分工伦》[M].石磊

译,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6.5

[8]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9]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0]路俊卫,贵圆梦.“怀念2019”:数字媒介的怀

旧记忆与情感联结[J].青年记者,2023(12):66-69.

[11]杨蓝.互联网中青年群体怀旧行为研究——以

“假装活在1980—2000年”豆瓣小组为例[J].传播与版

权,2023(16):82-85.

[12]刘瑀钒.记忆的双重中介化:基于CCD相机的青

年怀旧文化研究[J].新闻与写作,2024(03):101-109.

[13]吴志远,马一琨.数字怀旧:互联网记忆展演背

后的社会心态研究[J].新闻记者,2024(02):77-96.

[14][美]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

任、王鹏、宋丽译,商务印书馆,2012(06).

[15]Wildschut, T., Sedikides, C., Arndt, J.&Routledge,

C.(2006). Nostalgia: Content, trigger, func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1(5), 975-993.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