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小说的“京味”世界: 论市井空间、语言艺术与文化魂灵的融合
摘要
老舍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京味”流派的奠基者与集大成者,其小说以北平为叙事场域,构建出兼具生活
质感与文化深度的文学世界。现有研究多将“京味”窄化为方言运用或风俗描写,忽略了其内在的立体性。本文提
出“空间-语言-文化”三位一体分析框架,以《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为核心文本,结合文本细读
与文化批评方法,揭示“京味”的三重内涵:胡同、四合院等市井空间是“京味”的叙事舞台,承载传统伦理与社
会变迁;经艺术提炼的北京口语是“京味”的文本肌理,形成幽默鲜活的语言美学;对北京文化“官样”与“体面”
的反思及现代性困境的批判是“京味”的精神魂灵。研究表明,老舍的“京味”并非单纯地域风情展示,而是融合
空间叙事、语言艺术与文化批判的有机整体,其将地方性经验升华为人类普遍生存关怀的创作智慧,为中国现当代
文学提供了独特美学范式。
质感与文化深度的文学世界。现有研究多将“京味”窄化为方言运用或风俗描写,忽略了其内在的立体性。本文提
出“空间-语言-文化”三位一体分析框架,以《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为核心文本,结合文本细读
与文化批评方法,揭示“京味”的三重内涵:胡同、四合院等市井空间是“京味”的叙事舞台,承载传统伦理与社
会变迁;经艺术提炼的北京口语是“京味”的文本肌理,形成幽默鲜活的语言美学;对北京文化“官样”与“体面”
的反思及现代性困境的批判是“京味”的精神魂灵。研究表明,老舍的“京味”并非单纯地域风情展示,而是融合
空间叙事、语言艺术与文化批判的有机整体,其将地方性经验升华为人类普遍生存关怀的创作智慧,为中国现当代
文学提供了独特美学范式。
关键词
老舍;京味文学;市民文化;语言艺术;文化反思
全文:
PDF参考
[1]老舍.《老舍全集》(1-19卷)[M].北京:人民文
学出版社,2013.
[2]赵园.《北京:城与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14.
[3]王德威.《写实主义小说的虚构:茅盾,老舍,
沈 从 文 》[M].上 海: 复 旦 大 学 出 版 社,2011.[3]关 纪
新.《老舍评传》[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
[4]孙洁.《世纪彷徨:老舍论》[M].南昌:百花洲文
艺出版社,2003.
[5]冉忆桥,李振潼.《老舍剧作研究》[M].上海:华
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6]温儒敏.《论老舍创作的文学史地位》[J].中国文
化研究,1998(冬之卷).
[7]吴小美,古世仓.《老舍个性气质论》[J].文学评
论,1999(1).
[8]范亦毫.《论老舍小说的“京味”》[J].文学评论,
1990(4).
[9]谢昭新.《论老舍小说中的“城市贫民”形象》[J].
文学评论,1996(4).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