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视阈下《通往阴雨山的道路》中的文化重建探索

杨 鹂
广州商学院

摘要


以N.斯科特·莫马戴的代表作《通往阴雨山的道路》为研究对象,借助概念隐喻理论,分析小说中通过空
间、旅程与自然意象等所构建的隐喻网络参与基奥瓦人文化记忆的重构过程。莫马戴通过重走迁徙之路、重述部落
故事,将地理景观转化为隐喻的源域,在语言中重新确立了一种可被感知和传承的身份认同。研究发现概念隐喻在
文学中超越修辞,具有重构文化的功能和意义。

关键词


概念隐喻;《通往阴雨山的道路》;文化重建

全文:

PDF


参考


[1]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168.

[2]Yiwen, L. (2024). A Comparative Study on Celestial

Fire and The Way to Rainy Mounta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Writing. A Comparative Study on Celestial Fire

and The Way to Rainy Mounta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Writing, 6(3), 155-166.

[3]莱考夫,&约翰逊.(2015).我们赖以生存的隐

喻[M].浙江大学出版社.

[4]李华.(2011).《雨山之路》解读平原印第安人

的自然崇拜现象.长城,(10),63-64.

[5]刘莹.(2024).英语课程思政视阈下《雨山行》

的文化寻根.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37(3),196-198.

[6]罗玉交.(2014).《通往雨山的路》的美学赏析.辽

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6(6),641-645.

[7]斯科特·莫马戴著,&主万.(1994).《通向阴雨

山的道路》.上海译文出版社.

[8]任华妮,&邹惠玲.(2014).戏剧翻译中的文化

之维以翻译N.斯科特·莫马迪的《三部剧》为例.上海戏

剧,(12),48-50.

[9]王玖炜.(2009).《通往阴雨山的路》的叙事结

构解读.青年文学家(12),49-50.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