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伤寒杂病论》心悸用药规律及现代医案研究

郑 剑1, 刘 佳明1, 孙 梦2, 苗 嘉琦2, 王 佳音3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3、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目的: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为基础挖掘分析《伤寒杂病论》心悸用药规律及对现代医案进行研究。方法:以《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作为统计依据,从书中的条文和记载的中药组方中筛选相关资料。运用具体主题术语与关键检索词结合的方式,以“伤寒杂病论”为主题词,“心悸”“心下悸”“怔忡”及“惊悸”为关键词,在主要中文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进行高级检索,文献筛选时间节点为1993年至今,根据纳入标准,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总结《伤寒杂病论》中心悸用药规律并对现代医案进行研究。结果:共录入处方15个,涉及药物计26味,相关用药频次计78次,使用频次大于6的药物5味;从药性分析看,温性居多;药味方面以甘、辛、苦居多;药物归属脏腑主要以脾肺胃居多。共录入医案65个,涉及药物计117味,用药频次计717次,使用频次大于10的药物21味;从药性分析看,温性居多;药味方面以辛、苦居多;药物归属脏腑以脾心肺居多;共总结72个症状,出现频次大于10的症状12种;证候出现频次以心阳气虚、水饮内停、肝胆气滞居多;治则治法以温补心阳、益气养阴、疏肝理气居多。结论:对《伤寒杂病论》与现代医案治疗心悸的研究发现,得出以“本气自病,阳虚则悸”、“血气同类,阴亏而悸”、“土虚不制,水饮凌心”的主要病理机制,为后治疗心悸的过程中有启发及指导作用。

关键词


心悸;伤寒杂病论;用药规律;现代医案;系统挖掘

全文:

PDF


参考


[1]张仲景.金匮要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47.

[2]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3]王洪图主编.内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11:748.

[4]张介宾.景岳全书.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1196.

[5]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8:228.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